为进一步深化城市治理机制创新,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如皋市强化党建引领,“社区城管”下沉“基层社区”阵地,以城管“红色五进”为抓手,实现城管服务管理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发展,为实现服务为民“最后一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创新打造“民生幸福”新样板。
一是“党员下沉”进社区,精准施策抓落实。如皋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红色引擎”,深化“皋城先锋管家”党建服务品牌建设,精心选派了20名城管执法人员、20名辅助人员进驻20家社区,并建立融合警务、社区、物业为一体的“警城联动”工作室。明确责任目标,凝聚思想共识。社区服务中,向居民发放党员联系卡,使过程有记录、问题有落实、结果可追溯,真正实现城管党员向“社区巡查网格员、城管法规宣讲员、秩序维护引导员、疑难问题协调员和居民矛盾调解员”的动态角色转变。让“小城管局长”真正扎根社区、融入社区,全方位参与社区基层治理,下沉的城管党员挂职社区大党委委员,非党员列为社区协商议事联席会议成员,通过一个党员带动一批队员,更好地发挥基层领导班子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功能和城市管理社会治理能力双提升。
二是“服务管理”进社区,办好实事暖民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社区基层治理全过程,主动“亮身份、听民意,亮承诺、纾民困,亮标准、解民忧”。“一表统揽”,聚焦服务重点。完善社区网格体系,梳理服务需求清单,对辖区沿街商铺、物业企业、停车管理等基础信息进行核实、补充,形成基础数据库。“三方联动”,解决民生诉求。发挥“社区城管+公安”“社区城管+消防”“社区城管+物业”等多个党建联盟联动优势,协商议事、“飞线”整治、市容修整……截至目前,解决群众诉求320余件。“四点布局”,折射为民情怀。在我市设置便民疏导点12处;惠如“放心早餐点”8处;城区“爱心维修点”17处,绘制“西瓜、紫桃季节性便民点”52处……从市民群众关注的“小事”入手,打通联动“桥梁”,解决“急难愁盼”,提升了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行政执法”进社区,为民解难排忧愁。围绕中心,一手抓党建工作,一手抓执法主业,着力构建双建设、双融合、双促进的工作格局。主动作为,变“末端执法”为“前端服务”。全面转变以罚代管的传统执法导向,在主动服务上持续发力,把违法行为消除在初始、遏制在源头。张弛有度,紧扣“柔态度”取得“刚效果”。落实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轻微不罚”机制,全面实施“721”工作法,降低了违法成本,执法更有柔性。以人为本,立足“关注度”提升“满意度”。以“党旗红”引领“城管蓝”,成立物业服务企业功能型、实体型党组织14家。成立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开展物业矛盾纠纷“面对面”现场巡回调解,截至目前,共受理物业类工单386件,市长热线类工单同比下降率为42.6%,工单处置满意率达99%。
四是“普法宣传”进社区,以案释法润民心。社区城管筑牢党建纽带,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助力社区普法宣传工作。普法进企业。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工地等,加强市容管理、安全生产、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宣传;突出培训重点,深入以案释法,对企业安全负责人、行业安全联络员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普法进小区。巧搭普法咨询台、开设法治讲堂,打造“法润民心,与法同行”普法品牌,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普法进校园。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普法宣传活动,构建“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宣教模式,使城市管理的法规制度和行为意识逐步渗入家庭,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个城市”的目的。
五是“志愿服务”进社区,服务社区树新风。以“皋城管家”志愿服务支队为依托,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吸纳市民志愿者、爱心企业等,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目前在册党员志愿者423人。同时,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将志愿服务成效纳入星级评定等重要考核内容,打造人员相对固定、标识规范统一、活动有特色、服务全覆盖的品牌活动。另一方面,以“品牌志愿”为引,以“江海志愿”为媒,将志愿服务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常态化开展结对孤寡、捐资助学、公益植树、义务献血等活动,持续打造“党建引领促发展,红色物业暖人心”“城管志愿服务进万家”“放飞梦想,伴你成长”“情暖福利院”“垃圾分类,绿色起航”“粽香传情,暖心端午”“法润民心,与法同行”等品牌活动。通过社区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提升城市治理新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