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数字政府建设要求,为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系,如东县对事业单位登记办理、归档、监管全流程重塑,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登记数字化建设路径,为登记管理插上“数字化翅膀”。
一、办理窗口由“线下”转“线上”,实现登记事项“全程网办”。依托省事业单位登记系统、省政务服务网两大平台,将登记事项办理窗口“移上网”,定期维护网办平台,确保信息准确。公布全程网办指导手册,分别建立事业单位登记各事项、各环节详细教程,提供证明模板、示范样本。推行“预审代办”,事业单位提交申请前可与登记机关工作人员对接,由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预审把关,对线上操作存在困难的,可提供相关材料,由工作人员代为线上申请。推行“快递送”服务,纸质材料双向寄递,打通“全程网办”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如东县“全程网办”率已达70%,帮助事业单位克服寒暑、疫情影响,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登记台账由“纸质”转“电子”,实现登记档案“数据备份”。在传统的“一户一档、一档一盒”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登记、监管、服务”三大类事业单位登记电子台账,实现登记台账“网上留痕”“数据备份”。登记台账罗列待办事项,根据机构编制职能调整文件梳理形成待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事项及“容缺办理”待补交材料目录,建立联络员名单,及时电话提醒事业单位办理相关登记业务,办理完成后进行标记。监管台账分为法人年报、信用等级评价、“双随机一公开”、行政处罚四大模块,构建事业单位信用监管数据体系。服务台账分为业务办理指南、登记法律法规、登记信息咨询记录等模块,收集事业单位建议意见,不断优化更新服务台账。
三、信用信息由“孤立”转“共享”,实现登记问题“智慧监管”。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细则,依托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建立执法人员库、执法对象库、执法监督结果管理库,按照市级要求每年随机抽取事业单位法人名录库总量的10%进行实地核查。建立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实施方案,依托市事业单位监管与服务平台,由县委编办牵头,会同县纪委监委、县发改委(信用办)等10多家部门,共享归集事业单位信用信息,实现平台推送、“智慧监管”。建立健全监督结果运用制度,对事业单位失信行为实施分类监管和联动惩戒。监督检查结果通过登记系统、信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予以公示,强化社会监督,实现登记监管公平、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