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启东市委编办打造“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事业单位信用监管模式
发布日期:2024-05-10 15:54:32 字号:[ ] [打印内容] [关闭窗口]

为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诚信履职、规范运行,启东市委编办积极探索“事前、事中、事后”全维度的信用监管模式,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

一是强调事前环节预防准入。开展准入信用宣传。把牢事业单位“准入关”,在事业单位设立登记环节进行守法诚信教育,提高事业单位依法登记、诚信履职意识。完善信用承诺机制。在事业单位日常登记管理中,加入信用承诺环节,如实行“容缺受理”时,由事业单位对规定事项作出承诺,填写信用承诺书,并按照承诺内容履行相关义务,将信用融入事业单位“全流程”管理。组织开展信用自检。会同信用办、举办单位,每年组织一次事业单位信用领域的“自我体检”,针对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问题,进行集中摸排,并及时进行信息汇总,为后续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二是突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建立单位信用档案。将事业单位信用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综合研判,形成事业单位年度信用档案,并对信用不良单位进行法人异常登记备案,信用档案作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的一部分,纳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台账,在一定条件下接受相关部门的查阅。开展信用等级评价。每年对一般事业单位、公立中小学校、公立医院分类开展年度信用等级评价,按照最终评级和评价反映问题,明晰事业单位存在的信用问题并及时落实整改任务,评价结果通过信用平台等渠道对外公示。推动分类分级监管。以评级结果为支撑,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如AA级以上,信用状况好、风险小的事业单位,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B级以下,存在失信行为、风险高的事业单位,增加抽查比例和频次。

三是加强事后环节结果运用。开展部门联动惩戒。强化事业单位信用监管联席会议组织保障,成员单位在各自监管领域对事业单位进行行业监督,通过资金落实、政策扶持等手段,夯实奖惩举措。如公立医院的信用奖惩中,将医保资金的使用管理作为对医院信用奖惩的重要举措,突出结果运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同时,将信用状况与事业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主管部门高质量发展考核等挂钩,以此推动事业单位守信、履信程度的不断提升。用好信用修复手段。构筑信用修复机制,为存在失信行为事业单位建立信用修复清单,引导失信事业单位通过失信整改、信用承诺、接受培训、提交报告、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等方式修复信用,并对修复状况进行实时更新,形成事业单位信用领域的“容错纠错”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