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启东市以“3+3+3”助力中小学校信用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22-12-19 14:51:42 字号:[ ] [打印内容] [关闭窗口]

公立中小学校信用等级评价是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在专业领域的再一次探索和延伸,今年以来,启东市委编办创新举措、先行先试,以“3+3+3”工作模式对全市76家公立中小学校开展信用等级评价,深化学校诚信体系建设,营造教育领域诚信氛围,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全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三突出”,优化指标设计

坚持“共性+个性”原则,优化项目设置、调整分值权重、细化评分标准,制定了一套富有启东教育特色的指标体系。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指标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一原则,突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要求,增设“党建引领”专项评分栏,将未按党务公开制度和公开指导目录做好相关工作、重大问题未提交党组会议、未按规定培育党员等情形纳入指标体系,夯实学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突出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参照启东教体局“千分制”考核教育质量分值占比50%的做法,指标设计中突出教育质量“核心要素”,明确将每百名学生拥有不足1名县级以上任期内骨干教师,未经主管部门同意擅自使用代课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双标”对待或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等情形列为扣分项,守护教育质量发展底线。三是突出依法运行。依法治校是学校规范有序运行的准则,指标制定中将依法运行贯穿始终。加大食品经营准入和管理力度,将食堂食品经营许可列为遵纪守法信息;推动规范收费,明确市场监管部门对违规收费行为予以评分。此外,校务公开、印章管理等也列入评价内容,增加指标覆盖面,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和靶向化监管。

二、围绕“三聚焦”,深化信用管理

坚持全局思维,围绕内部协同、部门联动、过程管控等方面,做细做实信用等级评价。一是聚焦内部协同,让信息渠道更“畅”。在编办内部构筑信息共享数据库,将评价信息通过数据库推送至相关科室共享,形成机构编制管理和信用等级管理的“双向互通”,实现“1+1﹥2”的工作成效;将信用等级评价与异常名录管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监管举措相融合,信用评价A级以下学校纳入定向抽查清单,实现监管举措间的互联互通。二是聚焦部门联动,让监管模式更“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加大与纪委监委、教体、人社等部门协同配合,开展对涉及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建设、岗位聘用管理等方面信用承诺投诉、失信整改落实的联合检查。注重评价和监管过程中失信信息归集整理和线索移送,确保各执法部门第一时间知晓并予以处理。三是聚焦过程管控,让等级评定更“实”。建立信用等级动态调整制度,在非评价期内,依托评价联席会成立信用评审小组,不定期研判各学校信用状况。对因重大信用问题被处罚,或造成一定负面社会影响的学校,经评审小组商讨研究后,降低其年度信用等级,并通过“信用启东”等平台对外公示;A级以下学校通过信用核查整改、参与专题培训、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完成信用修复的,上调信用等级。

三、围绕“三挂钩”,强化结果运用

将信用等级与编制管理、年度考核、政策兑现等链接,探索评价结果差异化奖惩机制,推动评价走深走实。一是与编制管理使用挂钩。加强教育系统编制盘活力度,坚持向信用等级评价管理要依据,在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框架内,强化编制资源动态调整,将评价结果作为年度编制调整的重要参考,对AAA级且排名列参评学校前10%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予以倾斜;前20%的,在批复年度编制使用计划时,适当提升使用比例。按照“促流动、优配置”原则,给予AAA级前20%学校教师优先流动、人才优先分配等红利。二是与年度考核评聘挂钩。将信用等级评价纳入“千分制”考核指标项,明确A级以下学校,该项目不得分,通过“千分制”考核与学校信用等级评价的有效链接,实现考核、评价的“深度对接”;减少A级以下学校部分年度考核优秀指标额度,并适当奖励给AAA级且排名靠前的学校,以此提升学校评价重视程度;在职称评定上,利用教育系统岗位总量管理优势,给予AAA级且排名前10%学校教师竞聘上岗优先权,从学校内部激发评价活力。三是与扶持政策兑现挂钩。将评价结果与联席会成员单位扶持政策挂钩。加大与教育部门对接力度,发挥教育公用经费差额部分的激励引导作用,对AAA级学校提高经费拨付倾斜力度,并根据排名确定拨付额度;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衔接,信用等级A级以下学校,取消列入当年度“非安全类维修工程”目录资格,以“信用约束”规范学校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