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委编办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加大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使用效益。
一是节约优先,严控部门编制总量。通过“撤、并、调、减”等多种方式,保障满足全市经济发展需要。主管部门把好源头关,结合上级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立好规矩,规范机构编制事项申请,对用编需求申请、审批程序等进行了优化完善,并进一步加强对用编需求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审核论证,确保机构编制资源高效益投放。职能部门发挥协同力,聚焦“数字编办”建设,加强组织、编办、人社、财政四部门信息共享,加强跨部门数据联用、业务联办和监管联动,确保部门编制总量有效管控。用编部门当好“执行官”,机构编制需求遵循优先盘活内部资源原则,首先通过对部门职能重新配置、流程优化再造等手段推动内部资源盘活,确需外部调整的,严格按照用编需求程序进行申报。
二是统筹挖潜,盘活县级编制存量。坚持全市“一盘棋”,立足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做好编制资源“预算账”,依托南通市编制人事财政综合信息系统,梳理形成近三年和近五年退休人员名单,详细摸清编制存量,为近期用编进人计划提供基础依据。加大编制资源统筹力度,根据近期退休人员数,做好部门用编分析研判,在保障空编单位自身用编需求的前提下,严格限制即将满编单位的用编需求。建立编制“高端人才周转池”机制,按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机构编制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为重点领域单位专门设置临时人才周转编制,实行“人在编在、人走编收”政策,并进一步完善编制周转使用和跟踪管理办法,确保周转编制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三是优化配置,谋求重点领域增量。坚持“养事不养人”,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对部门履职效益、编制使用效益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评价,推动部门主动优化结构、挖潜编制增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和主要职责任务,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深入开展机构编制试点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并对机构编制资源处于“低效、沉睡”状态的,坚决予以核减、收回,专项用于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稳定等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