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启东市委编办规范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实际,坚持“三聚焦”,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联”,筑牢特殊教育之“本”。
联合发文建机制。市级层面组织成立启东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8个部门联合出台启东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对学段延伸、师资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奠定区域普特融合教育坚实基础,为市特殊教育发展指明方向。联席会议强沟通。建立健全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度、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制度等,每年至少组织2次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上级特殊教育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出台特殊教育工作文件。联动调研查实情。教育、编办、发改、财政等部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审阅资料等方式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其主要职能、班级规模、运转模式等基本情况,结合巡回指导教师、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情况进行探讨研究。
二是聚焦“精”,提升特殊教育之“能”。
精准调整职能。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发展,调整市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由九年一贯制教学调整为涵盖幼儿园和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教学。指导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职能调整,及时办理事业单位变更登记,按规定提交事业单位年度报告。目前市特殊教育学校共设有学前教育1个班,义务教育13个班,中职教育2个班。精细配备编制。市委编办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坚持“总量控制、精简高效”的原则,结合调研摸底情况,在准确掌握班额、学生数的基础上,按照相应比例,科学合理核定编制。在年度教职工用编计划总量内,推动教育主管部门保障好特殊教育紧缺专业教师招录,最大程度地发挥编制使用效益。精心提升能力。积极推进“县管校聘”制度改革,打破地域和校际壁垒,常态化交流轮岗教师,拓宽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教研活动、基本功比赛,激发融合教育师资队伍活动,促进区域融合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三是聚焦“强”,扛起特殊教育之“责”。
强化监督问效。发挥监督检查作用,结合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双随机 一公开”、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等工作,将特教编制管理使用情况、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纳入机构编制监督管理重要内容,强化多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严格规范管理,切实防止挤占、挪用教师编制等现象发生。强化结果运用。健全融合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将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工作纳入乡镇特殊教育督导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工作范畴,2021年起,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工作被纳入学校千分考核。加大结果运用力度,实施“红绿灯管控”制度,将融合教育落实情况纳入学校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的依据,对执行不力的学校,作出提供情况说明、暂停办理业务等举措。强化前瞻研究。依托组织编制财政人社一体化系统平台,动态监测特教学校实有人员变化,常态化分析研判人员结构分布,重点测算近3年内将退休人员情况,预留一定的编制资源保障特殊教育急需紧缺人才和专项人才用编需要,为全市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