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趋势与出生人口大幅下降对教师队伍需求量产生较大影响。教育部门与机构编制部门对于教师的招聘人数有不同的理解,为钝化分歧,需要建立双方认同的科学合理的教师需求模型来测算教师需求,助力有效核定教师编制总量、有序安排教师队伍进人计划。
海安市委编办会同教育部门,通过摸排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以中小学当年每个学校教师的学科、课时、学生人数、班级数为基础数据,并考虑每个学校教师退休情况,由软件公司建立中小学教师需求测算模型。通过系统,分城乡、分学校、分学科、分年级对次年教师需求缺口进行测算,科学合理的确定次年全市中小学教师进人计划数,并对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一、全面掌握教师队伍情况。机构编制部门首次全面掌握每个教师任课情况。系统基于教体局提供的基础数据,涵盖各学校每个教师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年龄、任教学科、课时、任教年级等数据,对病产假、顶岗实训、交流、借入、调入等特殊情况进行标识,充分掌握各学校所有在编人员的基本情况。为全市范围内学校布局调整和小规模学校撤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撑。
二、科学确定教师进人计划。一是统筹考虑城乡学校差异性。近年来,海安学生向城区集中趋势明显,城乡班师比、教师任课强度明显不同,但乡镇学生的减少又不能造成乡镇学校班级数的实际减少。模型建立时,充分考虑这一特征,在测算班师比时,将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分为两类来考虑。二是合理测算全市教师缺口。系统以当年教师任课情况为标准,分学校、分年级分别测算各学校各学科的班师比和平均班级人数。根据次年各年级学生人数的变化,测算出次年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需求量,并汇总出全市次年的教师缺口。三是化解机构编制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分歧。系统的建立与测算的结果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避免了教育部门与编制部门因考虑问题角度不同对补充教师数量不同形成的矛盾。在当前“过好紧日子”的背景下,有效避免了教师队伍无序的增长,降低了财政供给的压力。
三、精准预测师生变动趋势。一是直观了解学科性结构性缺编。通过汇总比对,可分析全市各学校各学科教师人均课时量,直观了解到城乡教学结构性缺编情况,为教育部门有针对性的招聘教师和教师流动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二是充分保障教学一线教师需求。为推动编制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该系统在测算教师需求数量时,不统计和测算在非教学岗位的教师。如学校后勤岗位的在编教师、因病转岗或不在岗教师、支教教师等,保证了各学校的用人弹性。三是精准预测未来学生规模。模型将幼儿从出生至小学间六年的人口数据囊括其中,对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未来六年的生源做了预测,为控制教师规模和教师队伍梯队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