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
|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县把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纳入全县“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围绕全面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的创新入手,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成效日益显现,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今年中央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蹲点指导组到海安视察调研时,对我县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海安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已进入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但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管理显得相对滞后。 一是管理对象复杂,群众需求剧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群众的需求,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引发的矛盾不断增多,加之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外来人口增加,使得社会管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足。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条件相对滞后。虽然政府不断加大对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简单。由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在社会管理领域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过分依赖行政手段、行政权力和执法队伍,导致社会管理主体力量作用发挥不明显,情况掌握不及时,信息掌握不准确,影响和制约了现代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政府牵头负责,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谋划社会管理创新。各区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负责,全面推进。 二是坚持强基固本、综合治理。把重点放在基层,发展壮大基层组织,健全基层管理网络,理顺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社会管理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管理力量,统筹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强化建设。把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项目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民生工程,发展社会事业。 四是坚持依靠群众、共建共享。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社会和谐贯穿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五是坚持完善政策、依法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制度,确保社会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加强法治海安建设,依靠法治来规范公共权力的实施,提高依法开展社会管理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我县围绕打好“社会管理创新合成战”,按照项目化推进的思路,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并且突出重点难点项目,在努力实现新突破上下功夫。 (一)创新发展组织领导体系。从体制创新入手,在县委政法委增设社会管理工作科,具体负责全县社会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整合县行政服务中心、信访局、调处中心、应急办、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单位)资源,构建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融合、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补的社会管理体系。 (二)创新发展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农村倾斜,建立符合县情、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大调解体系。坚持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行政业务指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强化县、镇调处中心的综合功能,不断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县调处中心承担舆情汇集、调解调度、对接指导、协调管理和重大矛盾纠纷调解等职能,由矛盾纠纷多发的行业、部门派人进驻,专职从事组织协调和矛盾化解工作。镇调处中心承担矛盾纠纷分流指派、调处调度、调处督办等职权,不断加强对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四)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管理长效机制。海安县在全国首创县级网络回贴员、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定期与网民交流制度。组建了172人的网络回贴员队伍和1000余人的“红客”队伍,加强与网民沟通,及时疏导公众情绪、正面引导网络舆论。2011年,海安县成立县互联网信息中心,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引导,密切跟踪监测网络舆情动态发展趋势等工作,并对负面舆情落实处置,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五)创新发展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针对因城镇发展、工业集中、拆迁安置和农民集中居住形成的社区新格局,积极探索新社区管理的有效模式。建立政法综治、公安、民政、住建、城管等部门沟通机制,结合城镇、村(居)的布局调整,完善属地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村)委会为主体、社区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基层管理力量,为基层做细、做实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保证。 (六)创新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建立融帮助教育、管理控制、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援助、心理矫治于一体的县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统一指导区域范围内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指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负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完善社工服务体系,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涉邪涉毒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引导、就业服务、困难帮助、管理改造。 (七)创新发展社会管理保障体系。成立县电子综合监察中心,实现电子监察全覆盖,全程监控事项办理,极大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确保行政审批“阳光操作”,不断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目前,全县39个部门、10个镇共计5710项行政权力全部实现网上常态化运行,网上办结事项累计达3万多件,日均受理事项100多件。 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成果 海安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大胆探索,先试先行,以典型引路,放大优势,逐步打造了一批有海安特色的亮点特色工作。 一是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全国放样。我县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有效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打造了在全国具有积极影响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品牌。近年来,全县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保持100%。 二是群众事务党员代理制全省叫响。我县建立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度,形成了覆盖全县的群众事务代理中心、站、点三级服务网络,全县5000多名党员干部成为“群众事务保姆”,为群众办理诉求代言、事务代办、信访代理等事项,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省委书记罗志军来海安调研,对海安的这一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今年初全省政法工作会议上,我县专门介绍了经验做法。 三是信息网络管理经验全市推广。我县切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探索网络管理、网络问政、舆情引导等的新举措,逐步把网络建设成为畅达民意的管道、繁荣文化的渠道、引领舆情的通道。我县的做法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的充分肯定,要求把海安经验在全省推广。3月底,全市在我县召开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工作现场会。 四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平台全市率先。为了推进全县公共资源交易阳光运作,今年以来,我县全面整合相关资源,在全市率先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模式,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原由住建、财政、国土、卫生等部门分别监督和服务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归并集中,统一纳入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实行“监、管、办”分离,县公管办负责交易活动行政监管,县交易中心负责交易活动业务服务。 五、几点启示 一是建立“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合力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形成齐抓共管、联合管理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实现凝聚、管理、维稳等功能,使“社会管理国家化”逐步转化为“社会管理社会化”。 二是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按照政府机关简政放权、强化监督、依法监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社会成员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自我管理的职能,科学界定和划分各自职责,共同履行社会管理主体的义务,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是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要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大基础信息的采集力度,确保管理社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联动使用,做到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提供服务、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四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提供队伍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的队伍建设,激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能力。同时注意发掘培养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亮点,形成品牌特色,引领开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台阶。(海安县编办 周东 杨莉)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0 南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268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