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
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2011-11-01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小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工作、依法治省水平、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绩效“四个位居全国前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综治部门要胸怀全局,把握规律,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政法综治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职能定位 政法综治领域,涉及社会管理广阔领域,不能理解为只是社会治安工作领域;政法综治部门,涵盖直接承担社会管理任务的部门,不能理解为只是政法机关和综治办机构。面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准确把握政法综治工作职能定位,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法综合领域是主战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地区,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问题比较早,有些矛盾相对也比较集中。社会管理领域的诸多问题,大多以矛盾纠纷或案件形式汇聚到政法综治部门,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涉及社会和谐稳定也最终进入政法综治领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要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上取得突破,这个突破的主战场就在政法综治领域。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法综治部门是主力军。政法综治部门肩负着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首要政治任务。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信息网络管理体系等,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政法综治部门履行首要政治任务的职责。创新社会管理,要攻坚克难、打开局面,政法综治部门的责任尤为重大;要健全机制、完善体系,政法综治部门任务尤为繁重;要协作推进、形成合力,政法综治部门的作用尤为突出。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法综治工作要发挥主导性作用。政法综治工作具有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要充分运用刚性管控、柔性服务、理性调和等多种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 强化预防功能,坚持前移关口、未雨绸缪;完善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发挥调节功能,调处矛盾纠纷,努力息诉止纷、定分止争;健全引导功能,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促进社会成员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善用惩处功能,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政法综治部门充分认识和把握“三个主”的职能定位,并不是揽权“种别人的田”,也不是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而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职能、服务大局,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奋力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 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基本要求 坚持以服务群众、保障民生为根本宗旨。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好执法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职责,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提升政法综治部门服务管理流动人口、帮教关爱特殊人群、帮扶救助困难群体的能力,努力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 坚持以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为根本任务。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要求,着力研究解决社会管理中苗头性、易发性、根本性问题。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突出信访问题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积累、激化。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坚持以加强基层、夯实基础为根本途径。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全覆盖,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的保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力量有序整合、社会服务有效集中、行政执法有机联动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坚持以公正司法、廉洁执法为根本保障。坚决维护法纪的严肃性、权威性,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整改预防措施。严格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群众评议机制,深入推进司法公开和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坚持把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政法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主要任务 加强源头治理。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党委和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大力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完善评估程序规范,健全专业评估制度,建立督查问责机制。要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动员组织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矛盾调处责任体系;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等制度,深入开展联合接访,及时化解信访积案。要深入开展法治建设。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推进依法行政,有效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 深化综合治理。要统筹推进、完善体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协调兼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利益诉求,统筹推进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要整合资源、固本强基。整合基层力量资源,健全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整合基层服务资源,积极构建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基层信息资源,尽快形成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的信息网络。要综合施策、攻坚克难。对流动人口,既要加强管理,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又要强化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对特殊人群,既要落实分类帮教管控措施,又要完善服务保障措施;对社会组织,既要积极引导发展,又要将其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严格依法管理;对信息网络,既要落实管理责任,有效防止和依法打击有害信息传播,又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培育健康向上的信息网络文化。 推动共同治理。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抓好长效治理。要健全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协调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创造良好条件,全力组织推进各项工作。要健全督促指导机制,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时序进度,以项目化手段推动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要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把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健全社会监督评判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办群众之所盼,使社会管理各项措施符合基层实际,使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9日第7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0 南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268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