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职能转变

南通市海门区“以融促变”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1-02-23 10:17:15 字号:[ ] [打印内容] [关闭窗口]

2020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信息不畅等问题,立足网格化现有基础,大胆探索实践,围绕“社会治理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综合效能最大化”目标,聚焦“推进网格资源整合、优化网格人员配置、规范网格事项清单、健全网格运转机制”四大重点任务,积极打造社会治理海门模式。

(一)推进“三大重构”,优化网格化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意识,针对部分网格规模小、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全面推进资源整合重构,形成网格建设叠加优势。一是网格重构,形成社会治理“一张网”。根据网格划分要求和“综合网格+专属网格”思路,将全区301个城乡社区划分成1141个综合网格,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企事业单位等固化成434个专属网格,实行统一编码、统一管理。二是力量重构,配强网格管理“一队伍”。按照“1+X”模式配备网格工作人员,明确1名专职网格员兼任网格长(员),区域内党员、楼道长(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担任网格信息员,并分步整合其他力量入网,转岗27名外来人员协管员、20名城管协管员和11名数字城管监督员为专职网格员,进一步打造专业化网格团队。三是职能重构,完善职能事项“一清单”。实行事项准入制度,将可下沉、可承载的社会治理事项逐步整合到网格,在前期将流动人口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农村聚餐“一条龙”管理等纳入网格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准入一项的原则,进一步“扩网”,形成党的建设、平安稳定、社会服务、城镇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共6类41项事项清单。

(二)健全“三大机制”,提升网格化治理能力。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网格化治理与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建设,全力推动资源集成高效利用。一是健全队伍管理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加强任务指派、综合协调、检查督办、考核奖惩等日常管理。建立“月度+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对年度评为优秀、良好的网格长(员),绩效工资分别上浮40%、20%,评为合格的按基数发放,评为不合格的按基数下浮10%;对年内2次被评为不合格的网格长(员)予以辞退;优秀网格长(员)作为村(社区)定期干部培养对象。二是健全网格运行机制。坚持“网格信息全采集、事件转办全流程、矛盾隐患全处置、便民服务全方位”工作导向,把网格员采报事项及12345、110、12319、群众来电来信来访、网站信箱、微信公众号等各渠道收集到的问题诉求,全部集中到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在区、镇、村(社区)、网格四个层面进行全流程、闭环式流转处置。对情况复杂、基层无法处置、涉及多部门的事项,由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统一调度解决,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三是健全要素保障机制。按照南通市统一部署,瞄准“省市一流、全国有影响”目标,投入8000万元建设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围绕7大功能和乡村振兴、叠石桥家纺市场运行等特色,坚持区镇两级平台同步推进、同步落地。将网格化治理各项经费列入区镇两级年度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提高专职网格员薪酬待遇,其基本工资不低于全区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绩效工资按照考核等次确定;总网格长、社区干部兼任网格长(员)的,按照每月200元标准发放“岗位补贴”。

(三)推动“三大转变”,增强网格化治理实效。开展网格力量整合,有效促进治理资源下沉到网格、服务管理力量整合进网格、为民服务实现在网格,为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筑牢基础。一是推动治理方式向集约化转变。通过资源整合,有效解决多头用工、职能交叉等问题,同时精简了人员、规范了管理,减少了财政支出,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尤其是发挥区镇两级现代化指挥中心作用,推动群众各类诉求网内集中办理、高效解决,实现社会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二是推动治理要素向信息化转变。全面汇聚各部门事项和信息资源,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信息全掌握。通过数据汇聚、集约服务,使网格工作任务指令化、清晰化、节点化;通过建立网格多维度治理监测体系,对各类风险隐患实时监测报警、应对处置,有效解决源头信息采集难、风险隐患发现难、综合治理实现难等问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网格”。三是推动治理手段向协同化转变。通过构建一体化、多功能的“全科网格”,把原本各部门“单打独斗”式服务管理模式转变成组团式、菜单式新模式,极大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工作时限,形成网格“一网受理、按职交办、部门联动、及时反馈”的良好态势。2020年海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满意率达90.77%,相关做法被《南通改革》内参和《江苏创新网格化简报》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