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区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制定“吹哨”清单,明确“报到”流程,推动区级职能部门协同参与基层治理,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建立“吹哨”制度。出台《崇川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实施方案》,依托《崇川区“属地管理”主体管理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梳理出6大类共36项“网格吹哨”重点事项清单,推动资源力量整合、条块联动协作,强化社会治理整体合力。区、街两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融合共建、一体运行,街道重点职能机构安排专人进驻办公。依托区指挥中心大联动平台作为“响应”中枢和“吹哨载体”,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12345热线、数字城管等平台,汇总和受理上级交办及各渠道上报的事件,完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从时间、来源、归属、解决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智能统计,推动基层线索未诉先办、热线工单精准定位、疑难问题及时“吹哨”。压紧压实部门“应哨”责任,有效解决了“网格有事不上报”“上报部门没人管”“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责任下卸”等工作问题。
二是明确“报到”流程。将“哨源”前沿至居民群众,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发动居民协助采集网格事件第一手资料,实现对辖区事件信息的全面采集。专职网格员将“哨源”问题逐级上报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确保每一声“哨”都有人应。依托区指挥中心大联动指挥平台,将群众诉求等事件分为常规哨(社区)、重点哨(街道)、疑难哨(区级)三级哨声,针对重点、疑难问题,建立哨声升级机制,对于社区无法解决的重点“吹哨”事件,上报至街道,对于街道无法解决以及紧急、重大疑难复杂等“吹哨”事件,上报至区级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谁答复”和“首问负责制”原则,部门专人负责接收、流转、督办涉及本部门的“吹哨”事件,对涉及本部门及其他多个部门的“吹哨”事件,按照“首接、指定、兜底”责任制,明确事项处置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协同快速处置“吹哨”事件。
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开展街道对部门满意度季度测评,以“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评价指标对职能部门进行“报到”评价,“吹哨”事件经街道核实后闭环,有效防范“吹哨”不“报到”,“报到”不办理的现象。对各职能部门承办“吹哨”事件进行全流程监督,通过电话询问、现场查看、当面访谈、视频点调等方式对“吹哨”事件办理情况进行核实,记录满意度评价。对评价不满意的事项,经核实确属承办单位责任的,退回原承办单位重新办理,保证“哨随事动,事随哨结”。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纳入部门季度考核,以区级部门及时签收率、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实时生成各职能部门“效能指数”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异常办件情况,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季度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更好发挥网格化联动机制作用,提升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