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北高新区持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盘活人力资源,完善管理体制,“放开手脚”促经济。市北高新区在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位次两年累计前移九位,年度项目建设夺得全市流动红旗,综合考核连续两年获得全区第一等次,“改革红利”得到明显释放。
一是赋能要素,优化机构设置。作为南通主城区唯一的省级高新区,市北高新区不断优化发展定位,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实现园区职能机构“瘦身”与“强身”。聚焦创新赋能、人才强区,以科技为引领、招商为抓手、产业为支撑,持续推进科技、经济、招商等部门的专业化建设,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在线新经济等三大主导产业方向,打破职能机构界限,重组精干力量,选准细分领域,实施精准招商。紧扣“3+1”产业,加速产业布局,重点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基金产业园三大载体。2022年,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二是定岗定责,盘活资源配置。为进一步盘活机构编制资源、营造“人人招商”的干事创业氛围,结合园区“三定”规定,将编制资源向科技等重点部门、领域倾斜。创新人员管理机制,出台定岗定责实施办法、企业化人员管理办法、招商人员扁平化管理办法,助推机构运转精简高效、部门职责履行到位、人员岗位落实到位,切实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高标准建强机关干部、专业化人员、招商攻坚等三支队伍,推行招商扁平化人员管理机制,最大化激发人力资源使用效益。2022年,28名企业化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2人进行末位淘汰,全年共累计签约项目55个,累计投资额达230亿元,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8个,百亿级项目1个。首次获得南通市项目建设先进省级开发园区流动红旗。
三是分类考核,强化激励保障。多维度推进“怎么考”。实行“业绩+测评”、“定性+定量”、“评价+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信度。差异化设置“考什么”。实行分类分标考核模式,招商部门重点考核招引项目数量和质量,项目部门重点考核项目落实情况,科技人才部门重点考核科创项目、人才落地情况,综合部门重点考核保障水平。赋分化体现“如何用”。畅通“能上能下”通道,机关人员工作实绩作为平时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考核评分结果直接与推荐使用、评先评优、奖优罚劣、末位淘汰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