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乡镇改革的“福建经验”为什么被看好
发布日期: 2007-09-11 00:00:00 字号:[ ] [打印内容] [关闭窗口]
                        乡镇改革的“福建经验”为什么被看好

    乡镇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头戏。由于各地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所实施的改革策略也不尽相同。综合近期的媒体报道,已出现了很有借鉴意义的“湖北经验”和“江苏经验”,其中8月2日的《人民日报》对福建省进行的大规模的乡镇机构改革的报道很值得关注。在同样面临钱从何处来,人往哪里去,权该怎么用等三大问题的情况下,福建另辟蹊径,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取得了很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可称之为“福建经验”,主要做法是:

    解决钱从何处来的问题:留足增量,管好存量。针对乡镇严重的负债问题,从2002年起,福建首先停止了省对县级所有增量集中,把增量全部留在县市,福建省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年人均支付财力由2001年的1.23万元,增长至2004年的2.56万元。其次,留足补足该给的,也要管好用好到账的。福建今年对一些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小的乡镇,实行县财政统管;对一般乡镇,在保持乡镇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不变的前提下,推行“乡财县管”、“村财乡管”。

    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只出不进,总量控制。面对减人困难,福建双管齐下:一方面,重新科学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和岗位,福州市从今年初开始建立核编数据库,实行总量控制,对乡镇定编定岗定人,采用实名制,并规定5年内乡镇人员只出不进。另一方面,按新颁布的行政许可法要求,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部门整合为一。

    解决权该怎么用的问题:下到村里,服务农家。改革后不是没事干了,而是要干的事更具体了。福建让乡镇干部们从机关走出去,实实在在帮农民解决难题。主要经验有:一是网络化服务:漳州农村构建的“三级核心网络”,即依托乡镇党政综合办,部分乡镇党员下到村里,由村到组(村民小组)、由组到户,结成三级网络,服务农民。二是“三线工作法”:龙海市颜厝镇的实践经验是,镇干部的工作分成工业经济线、综治稳定线、农村农业线三条线,做到了专职、专业、专心。三是专职驻村:晋江市一镇机关共有110名工作人员,这些干部现在的新工作是“专职驻村”。一些干部认为,驻村辛苦,却长本事。

    本刊观察员认为,乡镇改革晚改不如早改,湖北、江苏、福建等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比这些地方的经验可以发现,“湖北经验”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人员分流上,即实行事业单位改制,为分流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的办法,彻底将这部分人员分流,甩掉包袱。并推行了“养事不养人”的办法,而福建的显著变化是该省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年人均支付财力不仅没有降,反而有所增加,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说明乡镇改革虽然在基层运作,但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省市财政负担了一定的改革成本。因此,增量有了,乡镇人员不一定非要分流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人员有事干,创新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这就是福建经验的精髓。需要注意的是,类似福建的做法,其他地方要借鉴科技部今年重点推广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让乡镇人员通过一定的方式与农户结成新的双赢模式。

    《领导决策信息》2005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0 南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26839号-1

地址:南通市世纪大道6号 邮编:226018 联系方式:(0513)85099708 网站统计: GoStats provides a web tracker that is suitable for y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