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委编办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原则,围绕中心大局,主动创新作为,探索通过指标化评估、常态化监测、分级式预警等举措,积极构建机构编制管理常态化预警机制,助推机构编制资源高效配置,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探索开展效益评估,推动机构编制资源优化配置。构筑评估体系。研究出台《南通市海门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实施办法》,制定配套实施细则,以“共性+个性”设置评估指标,明确预评、自评、实地测评等规定流程,形成一套完整评估体系。把准评估对象。按照党委、政府、直属事业等不同类型,选取涉及改革、有事项调整及所属事业单位相对分散的单位作为评估首选对象,有侧重地做好机构编制使用“全面体检”。用好评估结果。先后对文广、农业、工会、卫健等系统进行“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减少事业机构10多个,并收回部分事业编制;同时,做好“强身”文章,推动代建中心与住建局一体化运行,并设立卫生健康发展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服务业发展中心,全力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二是系统实施常态监测,实现编制资源使用降本增效。开展专项性核查。围绕改革落实、教师配置、机构编制审批事项执行等重点开展专项性核查,对重点领域机构编制资源使用作出综合研判,对编制资源使用不合理或审批事项执行不到位的单位,及时给予整改提醒或给予机构编制事项冻结,实行反约束措施。强化实名制监测。用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通过系统后台大数据抽查和比对、减员出编月报制等,不断强化实名制管理水平,让数据“串”起来、“活”起来,以精准的数据为编制资源计划安排和有效实现人员编制总量控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加强限额化管理。按照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对事业人员招录实行年初总量预算制,并组织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岗位专项清理规范,以从紧确需为前提,制定人员招录分类施策原则,精简规范现有岗位限额与名称,核减一定数量人员限额。通过多措并举,2024年事业人员净减少35人、编外人员净减少20人,有效节约了财政支出。
三是创新构建预警机制,强化编制资源管理部门联动。编制风险清单。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准绳,重点聚焦6条严禁行为,结合海门实际,形成7个方面25种情形的风险清单,更直观地亮出机构编制的红线、底线与警戒线。实行分级预警。围绕风险清单,利用效益评估和日常监测所获取的信息,按照问题不同类别、不同性质,分程度建立问题单位信息档案,实行“红、橙、黄”三色分级预警,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协同管理。根据不同预警级别,向相关单位发送不同的机构编制预警通知函,并强化内部科室联动及与纪委、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间的协作联动,促进部门规范履职,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