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海安市委编办叠加“三种效应”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发布日期:2024-04-26 10:43:25 字号:[ ] [打印内容] [关闭窗口]

为持续推进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高质量发展,海安市委编办强化刚性约束,叠加“三种效应”不断贯彻机构编制源头预防,严把关口,推动监督管理工作走深走实。

一、抓住关键,发挥“头雁效应”。发挥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一是强化领导意识,组织带头学。将《条例》《规定》等政策法规纳入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内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机构编制的水平。涉及机构改革等重大改革任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改革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确保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地。二是强化红线意识,组织专班学。将《条例》《业务参考手册》纳入周例会学习内容,增强工作人员法治意识。市委编办主要负责人连续三年将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纳入党校主体班培训课程,不断革新授课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红线意识。三是强化担当意识,系统深入学。在办内领导干部带学、业务骨干领学,结合业务,侧重不同内容,对机构编制业务进行实际指导,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二、多维协同,发挥“乘法效应”。通过建立“大数据+人工评”并举评估方法,不断提高评估的针对性和效率。一是印发文件,提高评估规范性。制定印发《海安市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围绕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目标,对管理评估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着力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科学实用的指标评估体系。二是细化指标,提升评估科学性。在参考省、市两级指标体系模板基础上,对标一级指标,优化二级指标,调整三级指标,将履职尽责情况、机构编制设置配备情况、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机构编制资源发挥效益等四大类共性指标,以清单的形式细化成54个共性评估要点内容。依托各单位的职能履职情况,设定个性指标,突出特色亮点工作。三是依托系统,开展智能化评估。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的数据提取功能,对单位的人员信息、履职流程等情况进行线下核实印证,对比历史数据,研判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有效提高评估效率。

三、强化管理,发挥“联动效应”。扎实推进机构编制监督检查“闭环”管理,把全周期闭环管理融入机构编制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协同联动,提高监管效能。一是严格进人用编管理,作为监督检查“切入点”。梳理掌握全市人员编制和职数使用空编情况,坚持“留有余地”和“先申报后使用,无计划不审核”的原则,做好检查工作的前置环节。二是做好问题台账管理,作为监督检查“关键点”。将全市人员编制和职数使用情况形成台账,对超编满编、超职数配备干部、混岗使用干部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预警。结合机构编制管理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机构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三是发挥部门联动效应,作为监督检查“发力点”。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探索建立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线索移交等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机构编制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提升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