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启东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以质取胜”
发布日期: 2008-07-02 00:00:00 字号:[ ] [打印内容] [关闭窗口]
                           一面是人员大幅削减    一面是成绩卓而不凡
                            启东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以质取胜”

    6月,启东高考再创佳绩。今年全市6281名考生,达本一线1373人,本一上线率列南通市第二;达本二线2866人,本二上线率列南通市第三;语、数、外特征分平均305.2分、投档分平均331.5分,均列南通市第二;数学附加分平均28.93分,列南通市第一。而今年南通市在2008年新方案高考中继续保持全省一路领先的优势。
    其实,熟悉启东教育的人,都会为多年来启东基础教育在江苏省位居前列的整体实绩竖起大拇指,为启东中学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屡屡摘金、每年有10多名学生同时考入北大、清华的骄人“记录”而称赞不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多年来,启东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大幅削减,10年来已整整核减编制2278名,启东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走的竟是一条“以少胜多”的路子。
    一、建立健全制度,编制管理由宽松走向严格
    中小学学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工编制更是事业编制的重头,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对提高办学效益、节约财政开支、优化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98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纳入我市编制部门统一规范管理以后,我市教职工编制管理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制度不断健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市编制、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乡镇中小学教职工定编的通知》、《启东市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调整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强了我市教职工编制管理,实现了教职工编制管理由宽松向严格的转变,有效地遏制了教职工编制的膨胀,节约了财政开支。
    针对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城镇发展步伐不断加大的情况,市编办与教育部门结合学校事业规模的发展,从调整学校布局入手,扶持直属、中心学校,归并乡、村学校,既缩减了编制总量,又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据统计,1998年至2008年,10年中我市教职工编制由10176名缩减到7898名,减编2278名;乡镇学校事业规模缩小减编幅度更大,由1997-1998学年度的7366名缩减到2007-2008学年度的3873名,缩减了3493名。按照超前定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我市先后撤并约农村中小学校150所,改造危房近10万平方米,提前3年完成了“十五”布局调整规划,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先后顺利通过了省农村中小学无危房县(市)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验收。
    二、核定监督并举,编制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
    重核定不重监督,曾经是编制管理的“常见病”。一段时间,由于教职工编制管理缺乏灵活性, 编制调整滞后、人员超编、临时教师多等现象在我市中小学较为普遍。自2003年起,我市强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明确规定,按照上级定编标准,教职工编制一年一核,在核编过程中,市编办组织人员深入学校实地调查、核查学校班级数、学生数额,严防虚报,为正确定编打下基础。定编后,严把编制进出关,禁止任何学校以任何借口超编进人。一乡镇中学原有教职工编制155名,2003年编制部门根据学生数、班级数重新核编138名,当年度学校拟进18人,调出22人,鉴于该校一直严重超编,编办为其一次性办理了人员调出手续,但学校拟进人员手续一个都未办理。经过严把“进口”关,2003-2004学年度,全市直属学校核定教职工编制3564名,实有人员3296人,没有一所超编;乡镇学校核定编制4977名,实有人员4674人,只有极个别学校有少量超编人员。
    2004年我市推行《机构编制手册》管理制度,首次将编制和人头“挂钩”,一个编制对应一个人,初步将实名制管理引进教职工编制管理,强化了人事、财政、劳保等部门与编制部门的联合监控,做到超编学校不得增人进编,没有进编的人员人事部门不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核定工资,财政部门不予增加预算和划拨经费,劳保部门不予办理社保和医保手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学超编进人的“老大难”问题。
    借助《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健全人员定期统计制度、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立体监督功能,市编办走出了编制部门“只管数字”的误区,教职工编制管理由静态走向了动态。
    三、队伍素质提升,编制管理彰显“质管”效应
    在强化编制管理的同时,启东市教职工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地深化。自2002年起,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校长选聘制为重点、校内结构工资制为突破口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高潮迭起,成效显著,全市教育系统逐渐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大地激活了教育内部活力。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强校强教,成为市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共同选择。每所学校都将三个“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第一要务”——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第一境界”——通过校本培训实现思想升华,专业升格,把提高师德师能作为每个教师追求的第一境界;“第一需要”——以实战练兵为荣,以终生学习为乐,把参与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第一需要。
    在教育系统内,以团队协作、群体超越为重点的队伍建设如火如荼。在充分发挥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小群体作用的基础上,各校抓制度,抓落实,增强学校群体战斗力。在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基地、课改实验学校作用的基础上,全系统张扬个性,以典型推动全体,以重点带动一般,开展形式多样的市际、校际和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互帮互学,互通有无,联合攻关,携手并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启东市编办     黄斌  王虹供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4-2020 南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26839号-1

地址:南通市世纪大道6号 邮编:226018 联系方式:(0513)85099708 网站统计: GoStats provides a web tracker that is suitable for your website.